瓷器,甚至于通过国家专利局,获得省内专家的肯定,足够说明这种“柴窑”
瓷器,肯定有几分门道。
至少可以确定,这种工艺品的水平不低,质量也有保证。
既然店主说开了,两人在失望之余,也随之仔细观赏桌上的瓷瓶。
五代时期的柴窑,号称青如天,明如镜,薄如纸,声如磬。
青如天,那是指釉色。
传说周世宗柴荣即位,按照惯例需要烧造一批瓷器作为贡品祭器,底下的人不知道柴荣的喜好,所以向他请示,需要把瓷器烧成什么规格,什么颜色。
柴荣也十分风雅,直接批示一句,雨过天青云破处,者般颜色作将来。
古代的者,就是现代的这,意思是按照下雨后天放晴的颜色,把瓷器做出来。
这就是青如天的来历,而明如镜,却是指柴窑瓷器的亮度,就好像镜子一般,非常明净,能够把景物清晰映照出来。
至于薄如纸,声如磬,当然是指胎体的厚度,以及坚密的特点。
毕竟只有胎质紧密,才能够弹出钟磬般的声音来。
显然。
眼前这个瓷瓶的特征,基本上与传说中的柴窑相符,也难怪店主敢理直气壮的拿出来。
抛开其他不提,单纯从工艺品的角度来说,东西确实不错,有一定的价值。
买回去,不仅可以作为观赏品,如果能够收藏一两百年,也是不错的古董。
“前提是,我能活到两百岁。”
俞飞白嘀咕了一声。
也随即摇头道:“老板,不要拿这个来糊弄人了,我们想买真正的柴窑瓷。”
“小哥,不仅你们想要。”
这时,店老笑呵呵道:“你走出门随便问问,哪个不想要啊?但是有些东西,不是你想要就一定有的,买不到真的,要个代替品也不错啊。”
最后一句话。
却是出卖了店主的心思,还在为推销瓷瓶而努力。
“代替品就算了。”
俞飞白摇头道:“买了好多,家里都摆满了。”
“这样啊。”
店主想了想,小心把瓷瓶抱回去。
然后又拿出另外一根卷轴:“小哥,在我们开封,不仅是有柴窑而已,另外还有许多稀罕玩意。
比如说这幅清明上河图……”
听到这话,俞飞白二话不说,连招呼都不打。
转身就走。
“不好意思,突然有点急事……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